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数字时代,我们时常能听到“实习”这个词,它仿佛是初入职场人士的“通行证”,是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块拼图,当“实习”与“电诈”这两个词汇不期而遇时,故事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,我们就来聊聊这起令人啼笑皆非的“实习变‘实战’”事件——外聘老师竟成了电诈的“幕后推手”。
小李,一个满怀梦想的大学生,在某知名高校内找到了一份“实习机会”,不同于其他同学在图书馆埋头苦读或是在企业里打杂,小李的“实习”内容听起来格外“高大上”——协助“教育”那些被诈骗的“学员”,是的,你没听错,这位“外聘老师”的任务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“课程”,让受害者深信自己参与的是合法的网络创业或投资项目,而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踏入电诈的陷阱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这些所谓的“外聘老师”并非简单的传话筒,他们经过严格的“培训”,学习如何利用心理学、社交工程学等手段,让受害者对诈骗行为产生信任乃至依赖,更令人咋舌的是,他们还会定期参加“经验交流会”,分享各自的“成功案例”,甚至有老师因“业绩突出”而获得“奖励”,这哪里是教学相长,简直是“犯罪技巧大比拼”。
面对这样的“实习”乱象,高校难辞其咎,虽然高校纷纷强调对学生实习的重视和监管,但当利益链条与学校利益挂钩时,监管便成了纸糊的窗户——透风不透光,有的学校为了提升就业率或是增加校外收入,对这类实习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主动为其提供便利,殊不知,这无异于为电诈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,让无辜的学生成为了犯罪的帮凶。
在这场“实习变‘实战’”的闹剧中,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拷问显得尤为沉重,那些参与其中的学生,虽然可能只是按照“指示”行事,但他们的行为已构成共犯,一旦事情败露,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,而那些高校和提供“实习机会”的企业,也难逃其咎,他们的失职和纵容为电诈行为提供了温床。
这起事件不仅是对个别学生和高校的警示,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警醒,在追求梦想和就业的路上,我们绝不能忽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,对于学生而言,选择实习时要擦亮双眼,警惕那些看似光鲜实则暗藏玄机的机会;对于高校而言,应加强监管和法制教育,确保学生不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碰法律红线;而对于社会而言,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,加大对电诈行为的打击力度,让那些企图利用他人实现自己不法目的的行为无处遁形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像航行在浩瀚大海上的船只,需要一盏明灯指引方向,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来说,“实习”这盏灯绝不能成为误导他们驶入危险海域的暗礁,让我们共同呼吁:让实习回归其本意——学习与成长,而不是成为犯罪的帮凶,我们的未来才能更加光明与美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