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医学界,我们常常会听到“医者自医”的说法,但今天我要讲的这个故事,却是一个医学生亲自上阵,给自己拔智齿的“另类”自医经历,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自我治疗,更是一次对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实战演练,以及一次对自我意志的极限挑战。
故事的主人公叫小李,是一名即将步入临床实习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,和其他同学一样,他也面临着智齿的困扰,智齿,这个听起来就充满“智慧”的牙齿,往往在青春期末尾或成年初期“不请自来”,给本就拥挤的口腔空间带来新的挑战,小李的智齿不仅位置偏斜,还时不时地发炎肿痛,让他深感其害。
面对智齿的反复折磨,小李决定不再依赖医生,而是自己动手解决,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基于他对口腔解剖学、生理学以及拔牙技巧的深入理解,小李深知,自拔智齿虽然听起来“酷”,但实际上风险与挑战并存,他仔细研究了相关文献,模拟了拔牙过程,甚至在模拟人头上练习了无数次,他决定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,亲自上阵。
自拔智齿的“装备”并不复杂,但每一样都至关重要,小李准备了专业的口腔镜、牙钳、消毒液、止血药棉以及必要的麻醉药品,在心理上,他进行了充分的准备,通过冥想和深呼吸来平复紧张情绪,他还特意选择了一个安静且光线充足的环境,确保操作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。
一切准备就绪后,小李开始了他的“手术”,他先用消毒液清洁口腔和双手,然后涂上麻醉药膏,等待麻醉生效的过程中,他不断用冷水漱口以收缩血管、减少出血,当麻醉效果满意后,他拿起口腔镜,调整好光线,开始仔细观察智齿的位置和结构。
随着一声轻微的“开始”,小李用牙钳稳稳地夹住智齿,轻轻摇动并旋转,这个过程比他预想的要艰难许多,因为智齿的根部深深扎在牙槽骨中,但小李凭借着扎实的理论知识,小心翼翼地操作着,经过几分钟的“较量”,智齿终于被完整地拔出。
拔牙后的小李并没有立即松一口气,他知道接下来的止血和观察同样重要,他用消毒的药棉轻轻按压拔牙处,观察出血情况,他还记录了自己的感受和反应,以便日后分析总结经验,整个过程中,小李始终保持着冷静和理智,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自我挑战。
虽然这次自拔智齿的经历让小李收获了宝贵的实战经验,但他也深刻认识到自医并非儿戏,他提醒自己和同样有志于自医的同学,一定要在充分准备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,他也对医学教育的实践环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,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类似的机会,让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和成长。
小李的自拔智齿经历,无疑是一次勇敢而富有挑战性的尝试,它不仅展现了一位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自我挑战精神,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医学教育和实践的宝贵视角,在未来的医疗道路上,这样的“另类”成长经历或许会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