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在招聘平台搜索"生育相关疾病"时,系统会弹出一连串的"温馨提示":建议优化求职意向描述,避免涉及性别歧视,可就在这个节骨眼,某招聘论坛突然爆火一条帖子——打工人把"多囊不能怀孕"写进简历,声称"因身体原因无法生育",并配图一张《劳动法》第26条截图,网友戏称这是"当代打工人最后的体面",而企业HR直呼"这是新型职场暗号"。
这场荒诞剧的开端,是某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在脉脉社区吐槽:"公司招聘要求写'能接受加班出差',但明确说'不能要育龄女性',这明显违法啊!"没想到他的吐槽引发连锁反应,多位打工人开始分享自己的"求职黑话":有人把"卵巢早衰"写成"抗压能力强",有人把"备孕中"改成"项目冲刺期",最绝的是某制造业HR在内部群发"多囊不能怀孕"的简历模板,备注"直接筛掉90%的生育焦虑群体"。
职场观察家王大妈表示:"这不是职场黑话,是资本在玩文字游戏。"她举了个更夸张的例子:"某车企招聘要求写'无子女抚养负担',结果引发性别大战,最后改成'无婚育计划',现在连'多囊不能怀孕'都出来了,明显是想规避法律责任。"数据显示,2023年职场性别歧视投诉中,37%涉及生育相关条款,而企业常用的"弹性工作"、"项目制"等模糊表述,正在被年轻人反向利用。
法律界人士则指出:"根据《就业促进法》,企业不得询问女性婚育状况,但实际招聘中,'接受加班'和'能出差'的隐性要求,变相排除了育龄女性。"某律所的调研显示,72%的打工人修改简历时,会刻意模糊生育相关信息,甚至主动添加"丁克""无生育计划"等标签,这种"反向歧视"正在形成黑色产业链:某招聘代运营公司推出"防孕条款优化服务",号称能帮助企业规避90%的生育歧视风险。
这场博弈背后,是职场文化的一次荒诞进化,有企业HR坦言:"我们不想被贴上性别歧视的标签,但又不得不考虑生育带来的成本。"而年轻求职者用幽默对抗现实:"与其被画饼,不如直接点破——老板,您那'福报'我可不敢要。"某招聘平台紧急下架相关模板后,评论区依然活跃着"求更新版黑话"的帖子,显示出这个特殊时代的生存智慧。
当《劳动法》与《劳动合同法》在纸面沉睡,当"996"与"35岁危机"成为职场常态,"多囊不能怀孕"的简历事件,折射出职场生态的深层困境,它既是年轻人对隐形歧视的幽默反击,也是资本与劳工博弈的荒诞注脚,或许正如网友所说:"这届打工人太会了,把不能说的写进简历,剩下的只能往脸上贴金了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