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暑期的到来,孩子们的暑假作业也如约而至,近年来,一些学校和老师却将“批改”这一重任“光荣”地“转交”给了家长们,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,对此,教育部近日正式发文,明确要求杜绝要求家长批改暑假作业的现象,让孩子们的假期真正回归到孩子们自己手中。
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,不少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吐槽,称自己成了孩子的“作业批改员”,有的家长甚至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熬夜批改孩子作业的照片,配文:“这哪是暑假啊,简直是‘加班’!”更有甚者,一些学校直接将批改后的作业情况反馈给家长,让家长在班级群里“晒成绩”,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不少心理压力。
面对这一现象,教育部终于“发声”了,他们明确表示,学校和老师应该承担起批改学生作业的主要责任,而不是将这一重任转嫁给家长,教育部的这一决定,无疑是对长期以来家长们“被自愿”参与孩子学习的一种“纠正”。
角色错位:家长和老师是两个不同的角色,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,家长的主要责任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,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,而不是代替老师进行作业批改。
教育效果打折:当家长参与孩子的作业批改时,很容易出现“过度干预”的情况,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,还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,由于家长的教育背景和教学方法与老师不同,往往会导致教育效果的“打折”。
增加家庭矛盾:将作业批改的任务转嫁给家长,还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的矛盾,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或自身知识水平有限,难以完成这一任务,从而产生焦虑情绪,甚至与孩子发生争执。
虽然教育部发文要求杜绝家长批改暑假作业,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完全“放手”,如何有效布置和检查暑假作业,成为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,以下是一些老师的“小妙招”:
适量原则:在布置暑假作业时,老师应该遵循“适量”原则,避免过多地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,也要注意作业的多样性和趣味性,让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乐趣。
明确要求:在布置作业时,老师应该明确要求孩子独立完成,并强调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等,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家长的“过度干预”,还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学习责任。
定期检查:老师可以定期检查孩子的暑假作业完成情况,通过面谈、电话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,这样既能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,又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。
鼓励自我检查: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,培养他们的自我检查能力和责任感,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,还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和独立。
虽然家长不能直接参与孩子的作业批改,但他们仍然可以在其他方面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:
营造良好环境: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、整洁的学习环境,减少干扰和诱惑,让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完成作业。
关注学习过程: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,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遇到的困难,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,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参与孩子的作业内容,以免产生“过度干预”的情况。
鼓励与表扬:当孩子完成作业时,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,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,同时也要注意表扬的方式和方法,避免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或骄傲自满的情绪。
教育部的这一新规无疑是对长期以来家长们“被自愿”参与孩子学习的一种“纠正”,它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完成暑假作业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,还能减轻家长的负担、缓解家庭矛盾,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健康、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