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在抖音刷到"AI短剧"这个词条时,差点把刚咬开的冰可乐喷出来——"11集卖5块9"?这波操作比抢演唱会门票还疯!但当我点开评论区,发现一群人在那里哀嚎:"早买早享受,晚买当韭菜",我瞬间明白了:这届网友的钱包,正在被AI用代码给卷秃了!
先说说这AI短剧是个啥,就是用AI生成一段3-5分钟的短剧,然后挂到视频平台或者短视频APP上卖钱,就像用ChatGPT写个剧本,用Midjourney画几张剧照,再配个AI生成的BGM,最后打包成"付费内容",而售价?堪称白菜价——11集只要5块9!这波操作直接把影视行业卷成了"快餐店模式"。
但最绝的是,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,某平台悄悄透露的数据让人瞳孔地震:前三天就有超过2000部AI短剧上线,累计播放量破亿,付费用户直接冲到了10万+,更魔幻的是,有位UP主晒出后台收益,11集短剧赚到了比全勤工资还高的数字,评论区立刻炸锅:"这比打工强100倍!"
不过细想一下,这波红利背后藏着多少"数字韭菜"的眼泪呢?想象一下:你花5块钱买了个AI生成的"霸道总裁爱上我",结果看到第3集就怀疑人生——这AI编剧是不是把《甄嬛传》和《流星花园》混搭了?但既然有人愿意买单,平台就敢接着做,毕竟"用户是上帝,韭菜也是用户"。
更讽刺的是,这些AI短剧正在改写影视行业的底层逻辑,以前拍一集电视剧需要剧组、演员、场地,现在只要一台电脑和一堆AI工具,就能输出"工业糖精",某大厂甚至放出豪言:"未来三年,AI短剧将覆盖80%的网剧市场",吓得我连夜把《剧本杀》改成《AI杀》。
不过别急着跟风,这里面的坑可比AI生成的坑还多,首先得解决"内容质量"这个世纪难题——AI可能给你生成个"龙王娶亲"的狗血剧情,也可能不小心整出个"量子物理恋爱指南",版权问题就像过山车,AI生成的内容到底算谁的?用户审美正在被算法驯化,明天可能流行"AI生成土味情话",后天又变成"元宇宙离婚大戏"。
但换个角度看,这何尝不是一次社会实验?当AI开始批量生产"精神辣条",人类观众的审美底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,就像某平台用户说的:"我花5块钱,不是为了看艺术,而是为了确认自己不是最后一个傻子"。
现在问题来了:你会为这样的AI短剧买单吗?是抱着"早买早享受"的心态入场,还是准备当"数字清教徒"坚守底线?评论区告诉我,或许下一波韭菜就是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