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上演现实版"人才大甩卖",引发全网热议,据知情学生爆料,某高校某学院在毕业季前两周,竟有95%的应届毕业生被企业"包圆"签约,剩余5%的"尾货"至今无人问津,急得老师们连夜修改简历求收留。
"上周还在给我们画饼说今年就业形势好,结果转头就把我们打包送进了大厂流水线。"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小张无奈表示,"昨天看到招聘群弹出'批量签约确认函'时,我还在纠结该选华为还是字节,结果系统直接给我锁定了'某互联网大厂'。"
现场画面显示,学院会议室堆满待签的三方协议,原本需要逐一审核的签约流程被简化为"集中盖章",最魔幻的是,某辅导员竟在朋友圈晒出"签约流水线作业指南",配文"今年效率翻倍,10分钟搞定300份合同"。
业内人士透露,这波"人才批发"背后暗藏玄机,某猎头公司高管坦言:"现在企业都在玩'概率游戏',把不同专业学生打包送进同一家公司的做法,实则为规避政策风险。"
"比如A公司需要20个程序员,但为了凑满35人保送资格,就会连带招5个文科生。"某高校就业指导专家分析道,"这种'混搭模式'既满足企业保底要求,又能降低单个岗位招聘成本,堪称双赢。"
更有趣的是,某科技公司HR在招聘群发过这样一条通知:"为避免过度竞争,本次招聘采用'盲选'模式,简历中专业栏统一打码。"该消息引发毕业生集体吐槽:"这让我们怎么精准准备面试?"
面对这场"人才大迁徙",高校开始反思传统就业服务模式,某高校近期推出"个性化就业套餐",包括:
AI职业匹配系统:用算法预测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岗位,准确率高达78%(但78%的学生表示"根本不听AI的")
企业定制班:某车企直接包下自动化专业整届学生,课程表甚至印着"特供班:为XX公司培养专属技师"
"慢就业"缓冲区:设立3个月"过渡期",允许签约学生暂缓入职,期间享受实习薪资和宿舍资源
"现在学生签三方协议比领毕业证还积极。"某学院书记苦笑称,"上周有个学生签完协议当天就改签考研培训,留下张纸条:'老师,记得把我的档案转走哈'"
事件曝光后,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全民讨论:
"当代大学生:签完合同才发现,自己可能是个'工具人'"(点赞超10万)
"建议教育部设立'反打包联盟',保护学生选择权"(获2万+转发)
"这波操作,像极了超市促销时'买一送一'的临期商品处理"(被戏称为"就业界双十一")
更有网友晒出母校特色签约模式:"我们院是直接给企业送人,连告别仪式都是'车间见面会'"。
这场"人才打包潮"折射出就业市场的深层矛盾,某高校就业报告指出,2024届毕业生签约企业中,"战略储备岗"占比首次突破40%,这类岗位多集中在制造业、服务业等基础行业。
教育学者提醒:"当就业沦为数字游戏,可能催生新型教育危机,我们不仅要关注就业率,更要守护职业选择的自主权。"